
虚假的贸易流水,真实的监管利剑,这家上市公司用九年时间编织的财务骗局终被彻底戳穿。
证监会的一纸罚单,揭开了资本市场上又一桩触目惊心的造假黑幕。2025年8月8日,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大唐高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ST高鸿)因长期开展无商业实质的“空转”“走单”业务,被证监会处以 1.6亿元 罚款,配合造假的第三方被罚 700万元*,公司更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即将被深交所启动退市程序。
这场持续九年的财务造假游戏终于走到尽头。当监管利剑落下,5.2万户股东的投资安全、资本市场的诚信底线,都在这场空转贸易的真相揭露中迎来考验。
一、九年造假路:198亿虚增收入的“空转”贸易黑幕
翻开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ST高鸿的造假手法直白得令人震惊。从2015年至2023年的整整九年时间里,这家公司通过虚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贸易流水, 累计虚增营业收入198.76亿元*,虚增利润总额7622.59万元。
“走单”贸易的完美闭环:表面上,公司子公司北京大唐高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南京庆亚贸易有限公司组织的笔记本电脑贸易业务,合同、资金、物流单据一应俱全。实际上,这些交易完全 没有实际货物流转,供应商和客户均由南京庆亚实际控制人江庆撮合,形成封闭的资金和单据循环,毫无商业实质可言。
造假比例触目惊心:在造假最猖獗的2020年,公司虚增收入占披露营收比例高达 49.38%,虚增利润占披露利润总额的 64.88%。这意味着当年公司超过一半的“利润”都是纸面魔术。
欺诈发行的二次犯罪:2020年,公司利用2018-2020年虚假业务数据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2021年4月获批募集资金 12.50亿元,构成欺诈发行。监管文件直指其“相关文件存在虚假记载”,为退市埋下伏笔。
二、监管重拳:1.67亿罚单与强制退市的立体追责
面对长达九年的系统性造假,监管部门亮出最严厉的处罚组合拳:
巨额经济惩罚:证监会拟对 ST高鸿及相关责任主体处以 1.62亿元 罚款,其中公司主体罚款 1.35亿元 ;对组织造假的董事长付景林罚款 750万元 ;对时任财务总监丁明锋罚款 600万元 ;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江庆罚款 700万元*。
市场禁入措施:董事长付景林和造假协助者江庆均被采取 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财务总监丁明锋被禁入市场 5年,彻底剥夺其资本市场操作空间。
强制退市终局:因同时触及年报虚假记载和欺诈发行两项重大违法情形,深交所将依法启动公司强制退市程序。截至8月8日收盘, 市值26亿元的*ST高鸿即将告别资本市场。
三、造假生态链:谁在助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
*ST高鸿案件暴露了财务造假背后复杂的利益链条:
第三方协同造假:南京庆亚实际控制人江庆作为公司时任董事配偶,专门组织虚假贸易业务,与上市公司构成共同违法。这是继南京越博动力案后, 证监会第二起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的案例,标志着对协同造假者的追责将成常态。
高管集体沦陷:调查显示,董事长付景林不仅知悉造假行为,更直接组织实施;财务总监丁明锋则系统参与财务数据包装。核心管理层的全面失守,暴露了公司治理的彻底失效。
监管滞后困局:尽管造假从2015年持续至2023年,期间审计机构竟未能发现异常。直到公司因 主要银行账号被冻结、持续经营能力存疑等问题被多次叠加实施风险警示后,造假黑幕才被彻底揭开。
四、监管风向:立体化追责体系下的市场净化
ST高鸿案是2025年A股财务造假严打行动的缩影。数据显示,年内已有 24家上市公司退市 ,其中 6家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触及退市*。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套覆盖全链条的立体追责体系正在形成:
行刑衔接提速:证监会在处罚告知中明确表示,对可能涉及的犯罪线索将“ 应移尽移”,严格按照刑法规定移送公安机关。此前力源科技实际控制人因财务造假已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
“首恶”重点打击:监管聚焦策划、组织造假的核心责任人。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这显示“ 实控人及核心高管成重点追责对象”的政策导向。
生态圈全面清剿:证监会强调要“ 全面惩处财务造假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配合者,坚决破除造假利益链、生态圈”。第三方江庆被重罚700万元并市场禁入,正是这一原则的实践。
五、投资者防御:识别造假企业的五大危险信号
面对日益隐蔽的财务造假,投资者如何自我保护?
现金流检验法:关注净现比(经营现金流净额/净利润)。长期 低于0.7可能存在利润造假,低于0.5基本可判定异常。*ST高鸿虚增利润但真实现金流匮乏,这一指标早有预警。
异常指标关联分析:当销售收入增长10%而应收账款激增40%,或存货周转率持续下降(如广济药业从2.60降至1.67),都暗示收入确认政策激进或资产质量存疑。
审计意见解读: 非标准审计意见是首要危险信号。*ST高鸿2023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2024年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些明确红灯却被许多投资者忽视。
高管行为监测:财务总监突然离职、大股东密集减持都需警惕。广济药业财务总监胡明峰在处罚前“因工作调动”辞职便是典型案例。
行业逻辑验证:当全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如维生素B2产能过剩),而某公司仍维持反常高毛利率时,很可能存在财务操纵。
随着 ST高鸿走向退市终局,2025年已有 3家财务造假公司锁定强制退市*,还有多家企业处于立案调查阶段。这场席卷资本市场的监管风暴,正在重塑A股的生存法则。
证监会数据显示,2025年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而实质触及退市的公司已达6家。“ 立体化追责”不再是一句空话——从行政处罚到刑事移送,从公司罚款到个人禁入,从上市公司主体到配合造假的第三方,整条造假利益链都面临系统性清算。
当最后一个“空转”贸易闭环被打破,资本市场也在阵痛中迎来新生
关注我,投资路上多一双眼睛,少几道伤疤。若看到满眼错误,是我错了;若觉得都是对的,更是我错了。可不信不可全信,取舍由心。